作者 水蜜桃君(转自京师心理大学堂)
本文包含一些有关人格分裂及童年性暴力的内容,若你不幸遭遇过暴力,而聊起这些,会引发你激烈的情绪体验,让你被那些糟糕的回忆困住,专栏君建议你立刻停止阅读,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是什么,让另一个我霸占了我的身体
电视剧中的男主在小时候一次义工的家访活动中,无意中撞见了一起残暴的虐童事件,他冲上前制止,却同样被殴打,男主的第二人格便因此苏醒,他化作一个冷酷的暴力者,将女童的父亲殴打致昏。从那以后,这个第二人格就会不定期出现霸占男主的身体和时间,但他却毫无记忆,所以他常常醒来后发现自己不知身处何方,做过何事。
就像电视剧的情节一样,人格分裂(心理学专业上称之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下文简称为DID)发展始于童年期(极少起源于成年期)[3],它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创伤性生活事件(尤其是受虐)、成长过程中防御能力的习得、逐渐积累的不良环境、分离性素质、缺乏外部支持等[1]。 Thomas提出,童年受虐破坏了儿童的安全依恋, 在紧要关头孩子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便无法知晓应该如何自我防御,因此在将来应对人际侵犯与内心自责存在困难,长期下去便形成了人格分裂。[1]
第二个我,可以帮我了却痛苦、忘记烦恼
《人格裂变的姑娘》一书中,描述了主人公小时候受虐时人格分裂发病的状态:
“在虐待持续的几个小时里,我分裂出来二十或者三十或者更多的部分,放在不能联系起来的房间,每个里面保存着一小部分新的悲伤。这样,如果由于什么原因,我会想起一些信息或者进入一个房间,但是我无法回忆起来事情的始末。这让我得以生存下来。”
研究者普遍认为,DID患者使用分裂(splitting)和分离的防御方式来保留“好的本体”和“好的客体”,由此将痛苦的心理内容分离出本体,除去对事件的感觉或认识,用这样的方式清除对某些事件或情境的记忆。这种感受,可能就像是我们醉的像烂泥时的状态,一觉醒来并不会记得自己撒泼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只觉得头疼欲裂。[1]
“我是不是也分裂了?”
“别怕,心理学可以帮你。”
我们总会有意无意地将人格分裂与精神分裂化个等号,但事实上,这两种病症有着不同的病因、机制。对于精神分裂,我们可以参考大学堂以前的一篇文章拨开精神分裂症的迷雾,相信它能给你一些帮助。
谈到人格分裂,它的形成多和小时候的创伤经历相关,在《人格裂变的姑娘》一书中,描述了主人公发病时的状态:
“我的呼吸变得平静,我已经离开自己的身体,像是分裂成两个人。我感觉我的手很奇怪,手指比原来多出了许多,我的一只手变成两只手。虽然我仍然能感觉到父亲的粗暴,但是这种感觉渐渐变得模糊,离我越来越远,最后,我的灵魂漂浮到天花板上,平静地看着这一切。”
这样的病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治疗的困难程度也是极大的。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人格分裂的倾向,有一些简单的方法可以进行自测,比如,会不会有经常性的记忆断片?好像记得来过这个地方,却永远想不起做过些什么。好像有时候会完全感觉不到疼痛,即使知道此刻的自己正遭受的迫害。会不会时长有强烈的自杀倾向?如果你的回答都是有,请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治疗人格分裂,心理学家怎么做?
总的来说,治疗人格分裂的首要是加强病人的安全感以及稳定感,使他们能够面对以往的创伤性经历,通过回忆和表达,慢慢走出创伤体验带来的阴霾。在此基础上,治疗师兼顾地病人的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功能进行联结、整合和修复,这个过程可能会借助想象、催眠等工具。整合之后便能慢慢以正常身份适应这个社会。[2]
职业疗法[4]
为了使DID患者痊愈后能够更快地融入社会,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专业治疗师会让患者进行自己的日程安排,并有规律地执行,或模拟职业场景进行沟通等等,帮助DID患者提高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培养他们身上不同人格的规则意识,促进不同人格的沟通与合作。
音乐疗法[5]
有没有另一种方法可以代替“分离”,让患者逃离创伤的记忆?前文提到,人格分裂是儿童使用分离行为作为一种应对机制来逃离虐待而导致的一种状态,而这是一种错误的适应行为。现有研究认为,可以让患者“模仿唱歌”来作为身份分离的替代品,由此来减轻患者症状、消除歧视、增强自尊以及预防将来的虐待。
家庭疗法[6]
患者整个家庭与治疗师共聚一堂,一同了解这个病症。人格分裂的形成与家庭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对患者的治疗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Pais提出内部家庭系统模型疗法,主张家庭成员需要共同学习DID的相关知识,共同参与治疗过程,共同应对症状的复发,通过成员间的合作与关怀,帮助 DID 患者。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有关DID的知识,《人格裂变的姑娘》一书是不二之选。它作者奥尔加·特鲁希略是处理儿童暴力、性侵害方面问题的权威顾问,她将自己真实的经历分享给读者,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关注那些受伤害的个体,也鼓励着那些同样身处险境的人,希望这本书,可以带给你更多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专栏君
篇幅宜人性★★★★★
趣味可读性★★★★
科学严谨性★★★★
“她的一生,一半用于分裂,另一半用于整合。”作者用自述的方式讲述了自己4岁起遭受父亲长达8年的侵害导致人格分裂的故事。所幸,故事没有结束,我们的作者在后来的人生路上遇见了难得的老师、朋友、爱人,帮助她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她逐渐面对自己的疾病并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最终康复。本书将会从体验式的角度告诉你什么是人格分裂,也希望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你,拿起书本,了解这个世界的特别。
参考文献
[1]王铭, & 江光荣. (2007).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心理病理机制和临床评估.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5(4), 426-429.
[2]刘彩文. (2008).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理论与治疗及诊断工具.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0(9), 16-17.
[3]Chu, J., Dell, P., Onno, V. D. H., & Cardeña, E. (2011). Guidelines for treating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in adults, third revision. Journal of Trauma & Dissociation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Dissociation, 12(2), 115-87.
[4]Precin, P. (2011). Return to work: a case of ptsd,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and satanic ritual abuse. Work, 38(1), 57.
[5]Gleadhill, L., & Ferris, K. (2010). A theoretical music therapy framework for working with people with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Australian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21, 42-55.
[6]Shobha Pais. (2009). A systemic approach to the treatment of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therapy, 20(1), 72-88.